
10月24日上午,第四届广东省名中医表彰大会在广州召开。为加快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根据《广东省发展中医条例》规定,广东省人民政府发文同意授予80位同志广东省名中医称号并颁发荣誉证书。我院中西医结合一科主任邬晓东上榜,成为第四批广东省名中医。

邬晓东主任(左一)接受表彰
专家介绍
邬晓东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一科主任
主任医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肿瘤经方治疗研究专业委员会 副会长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分会 副会长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肝脏病学会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 常委
邬晓东主任在学术上一贯遵循衷中参西,兼收并蓄,将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中医药多层次、多靶点抗癌作用的优势,提倡“以人为本”、“带瘤生存”等中医“和”的理念,强调辨证与认病、局部与整体、治标与治本、祛邪与扶正相结合,以达到临床的最佳疗效。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广州市中医药学会优秀中医,2015年入选《岭南名医录》。从事临床肿瘤工作近30年,在中西医结合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擅长肺癌、食道癌、乳腺癌、鼻咽癌、子宫癌、肝癌等肿瘤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
专家科普
1.中医调理,就是恢复人体的和谐态
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思想与中医“和”的理念一脉相承。早在2000年以前,黄帝内经就提出健康人的标准。《灵枢.本藏》:“是故气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府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阐明了健康的本质就是和谐(脏腑和)。经文中“气血和”可概括人体气血运行和畅,即人内环境和谐;“志意和”可理解为精神活动正常,即人心理、生理和谐状态;“寒温和”指人能适应外界寒温环境,即人与自然和谐。这与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提出的健康定义“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是基本一致的。
“和”的内涵是指“多元的统一,动态的协调变化的适度”。多种致病因素导致脏腑阴阳失调,通过中医调理,使人恢复阴阳平衡,达到和谐健康状态。中医医术的最高水平就是‘调’。中医疗效的终极指标就是‘平’。
2.中医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的优势——“带瘤生存”
恶性肿瘤患者发现时多为中晚期,中医认为癌症本质是“毒发五脏,正虚邪实”,是局部属实、整体属虚的一类慢性疾病。现在肿瘤治疗的疗效标准不仅包括近期肿瘤消退指标,更重视患者生存期的延长及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中医药在提高生存期和生活质量方面的优势已经被众多的临床研究所证实。中医治疗肿瘤在整体观、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把人看成一个整体,以肿瘤患者的证候为靶点,重视“以人为本”,通过四诊精确的辨证治疗,可以实现人瘤共存的“带瘤生存”的状态,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与癌“和平共处”。
3. 健和脾胃——“王道之法”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后天之本,位居中焦,调达周身。临床实际来看,病邪久稽,易患及脾胃;他脏患病,多累及脾胃;正虚邪结,无不涉及脾胃。此时,健和脾胃则是治病求本的关键。特别是处于“正虚邪结”的阶段,或缠绵不解、久治不愈之际,多主张从健和脾胃着手,以期扶正祛邪而和解之。
另外,脾胃亏虚也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肿瘤的发生是机体正气亏虚,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紊乱,气机失常,引起机体相对的阴阳平衡遭受破坏,使脏腑功能低下,经络阻塞,气血运行失常,从而导致气滞、血瘀、痰凝、湿聚及毒阻等相互交织,日久不解而成。笔者认为,诸虚之中,脾虚至为关键,脾虚证在恶性肿瘤中最多见,与李东垣《脾胃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是一致的。
脾胃是健康的“根”,养好脾胃,健康才有保障。养生必须先养脾胃, 如果把长寿比喻成盖房子,护好脾胃就是打地基,根基不牢,吃再多的营养品、保健品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4. 用神补法防治癌瘤
“神补”是相对“药补”、“食补”而言。它是通过调节人体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以保持身心健康的一种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方法,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文献中,又称“摄神”、“养神”、“调神”等。历代医家对于“神补”甚为重视,有“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的告诫。《内经》非常重视“神”在人体中的作用,认为养生当以养神为要,因为精神活动关系到整体机能。精神饱满,是身体健康的标志,人体发生疾病时,精神也随之萎靡不振,许多疾病以至肿瘤,往往是由于精神上的创伤所致。《内经》倡导“积精全神”。在调神的方法上,《内经》提出了宜安静内养,使精神内守。即《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主张清静安宁,不要贪欲妄想。因五脏各有其志,太过与不足均可损及脏腑,出现病变。“神补”的具体方法很多,中外古今都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如:清心静养:即保持心神清静,合理地用神,这是维持精神内容的主要方法;怡养情志:即保持心情舒畅悦乐,并顺应外界刺激的变化,适当地控制情绪,以调节自己的情志活动,同时,还要懂得排解逆境。
对肿瘤病人,还可选择不同的“音乐处方”:忧郁型的用莫扎特的浪漫曲,中国民族乐曲的喜洋洋、阳关三叠、假日海滩等;烦躁失眠的用摇篮曲、小夜曲、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悲观的用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e小调第一乐章,民乐的鸟投林、百鸟朝凤等。这种“音乐疗法”,每天让病人“治疗”2至3次,每次时间从半小时到一小时。
5. 医食同源,扶正培本
中医食疗学,源远流长,距经至少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古代有“医食同源”之说,药物具四气五味,饮食物亦不例外。《素问.五常政大论》强调治病要“以食为养”,不能“惟药是治”。食物与药物都有治疗疾病的作用,但食物每人每天都要吃,较药物与人们的关系更为密切。由于癌症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加之病者经手术或放、化疗后元气大伤,以气阴两虚为主,因此癌症患者宜药治与食疗并重,养胃正气,强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正如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说:“人以胃气为本,胃气一败,百药难施”。饮食应给予清淡且易消化的补养食物,以促进食欲,逐渐增加脾胃功能,从根本上改善患者食欲,提高生存质量,达到带瘤生存的目的,切不可为消瘤而一味攻伐,使虚者更虚。